挽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17章 诗意泛湖,骤起变故,红楼帝业,挽铖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诗意泛湖,骤起变故

翌日三月十二,扬州又笼在了蒙蒙烟雨之中。</p>

雨丝细如牛毛,将保障湖罩在一层轻纱里,远山近水皆朦胧如画。</p>

虽下着雨,太上皇景宁帝却游兴不减,执意要乘画舫游保障湖,然后在蜀冈登岸,游览栖灵寺及平山堂。</p>

天宁禅寺码头已泊着多艘画舫。</p>

其中一艘,朱栏彩绘,飞檐翘角,格外奢华,在雨中格外鲜亮,正是为景宁帝特备的。</p>

姜念已做好另乘一舟随侍的打算,却见景宁帝临登船时,向他与林如海招手道:“你二人且随朕同乘。”</p>

于是姜念、林如海并忠顺亲王、袁晳、袁历、戴权等人,俱上了景宁帝所乘的画舫。</p>

画舫内陈设奢华,紫檀桌椅铺着杏黄锦垫,案上摆着时鲜花果,还焚着龙涎香。</p>

景宁帝坐在太师椅上,透过敞开的雕花窗,望着舫外的雨中景致。</p>

画舫缓缓离岸,沿北护城河西行。</p>

雨打河面,激起无数细小的涟漪,远处烟柳画桥,皆如浸在水墨之中。</p>

这时,忽见一座朱栏木桥横跨水上,正是扬州名胜红桥。</p>

是红桥,而不是虹桥。</p>

这个时代还称作“红桥”,这座桥还是木结构桥梁,围以红色栏杆。</p>

红色栏杆在雨中更显鲜艳,恰似一道红霞落于水面。</p>

景宁年间,曾有一位官至刑部尚书的文豪,写了几句关于红桥的诗,广为流传。</p>

景宁帝命画舫在桥下停驻,望着桥身,叹道:“昔年子真有诗云:‘红桥飞跨水当中,一字栏杆九曲红。日午画舫桥下过,衣香人影太匆匆。’如今景物依旧,写此诗的子真却已逝去十余年了!”说着摇了摇头,“朕老了,诗思大不如前,眼下虽欲作诗,竟无好句。”</p>

袁历忙奉承道:“皇祖父春秋鼎盛,何言老字?不过是寻常小景,不入圣眼罢了。”</p>

袁历讨好景宁帝的本事不小。事实上,他之所以受景宁帝喜爱,原因之一便是他擅长讨好景宁帝。</p>

景宁帝笑道:“历儿素爱诗词,目下何不赋诗一首?”</p>

袁历心中暗喜,这正是显才的好时机。画舫内早备下文房四宝,他略一思索,提笔写道:“红桥烟雨锁春愁,九曲栏杆映碧流。若问扬州何处好,画舫载酒胜封侯。”</p>

景宁帝看罢,道:“此诗落了俗套,但念你年方十五,情有可原。”</p>

袁历强笑道:“孙儿还有一首。”</p>

说罢又挥毫写道:“三月扬州雨似纱,红桥隐约酒旗斜。君王莫叹诗思减,且看新篇出晚霞。”</p>

景宁帝看了,微微颔首:“这首倒是不坏了。”</p>

袁历暗自郁闷,他认为这首甚好,却只得了皇祖父“不坏”的评价。</p>

景宁帝看向皇长孙袁晳,笑道:“晳儿,你也作一首。”</p>

袁晳恭声道:“孙儿虽不善诗,然既是皇祖父授意,自当献丑一首。”</p>

随即提笔写道:“红桥烟雨帝王舟,圣主南巡忆旧游。莫道江南春色晚,天恩早已遍神州。”</p>

这一首马屁拍得响亮,景宁帝果然龙颜大悦:“晳儿此诗,倒是大气。”</p>

袁历站在一旁,悄悄咬了咬牙关。在讨好皇祖父这种事上,他觉得自己素来不输袁晳,不承望眼下倒是被袁晳得了彩头。</p>

景宁帝又看向自己的儿子忠顺亲王:“老三也作一首来。”</p>

这位忠顺亲王,是景宁帝的皇三子,擅长书法,景宁帝也欣赏他这一点,出京时常让他随行。</p>

忠顺亲王笑道:“既是父皇好雅兴,儿臣便勉强凑句,请父皇指教。”</p>

遂写道:“翠幕垂烟柳万条,彩舟摇过小红桥。碎玉听春雨声细,一莺啼破碧天寥。”</p>

景宁帝看罢,微微颔首:“不错不错!”</p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大明:无双好圣孙,请老朱退位

朕闻上古

偷听心声后,女帝爱我如命

王芯芯

特工:从小特务到军统大老板

半事五成

女穿男,我在兽世当巫医

大女士

大道圣主

唯幻

大国军工:重生1978,手搓六代机!

杆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