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高原风云,帝国西扩
小皇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3章 高原风云,帝国西扩,妙龄女被老汉压身小说更新时间,小皇龙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【长安诏令:西拓之策,定鼎高原】
建兴八年冬初,长安紫宸殿。赵信召集朝臣,召开一次重要御前会议。礼部尚书李昭呈上最新奏报:
“陛下,喀什已克,疏勒、莎车皆归附。”
“然大食残部退守帕米尔以西,仍在联络粟特、吐火罗诸国,意图反扑。”
“另据影卫司密探回报,大食哈里发已遣使前往拜占庭,寻求结盟共抗我朝。”
此言一出,满堂哗然。赵信沉思片刻,缓缓开口:
“朕非欲穷兵黩武,但亦不能坐视敌国联手。”
“今西域已稳,下一步,便是跨过葱岭,打通中亚之路。”
他随即下达三项诏令:
设立“帕米尔前线总督府”,由郭威兼任,统辖西域战区;
派遣“丝路巡察使”深入粟特、吐火罗等地,宣传建兴新政;
启动“边疆教化工程”,在喀什、疏勒设立汉语学堂与律法讲习所。
他亲笔批注道:
“得地易,得人难。”
“得人易,得心难。”
“今我朝既开西域,便须以仁德服人,以制度安民。”
“愿尔等谨记,帝国之强,不在兵戈,而在人心。”
【龙城调兵:铁骑再起,直指葱岭】
数日后,龙城校场再次鼓声震天。新一轮远征军整装待发。此次任务是翻越帕米尔高原,进入中亚腹地,切断大食与粟特之间的联系。主力部队包括:
一、骑兵部队:
“虎贲铁骑”八千人 —— 装备改良版连弩与火药手雷;
“鹰扬轻骑”三千人 —— 擅长高原机动作战,配备耐寒战马。
二、步兵部队:
“无当飞军”五千人 —— 山地战专家,携带攀岩工具与夜行装备;
“工兵营”一千五百人 —— 负责修筑高原驿道、桥梁与要塞。
三、后勤与支援:
驼队六百匹,运输粮草、医药与火器弹药;
医师三十名,随军应对高原反应与冻伤救治;
学者五人,负责记录地理、风俗与语言,协助外交事务。
临行前,郭威亲自向赵信辞行:
“臣此去,必以最小代价,取最大成果。”
“若能说服粟特归附,则无需动兵;若遇顽抗,必雷霆以对。”
赵信拍了拍他的肩膀:
“朕信你。”
“此番征战,不仅是为军功,更是为文明。”
“愿你归来之时,高原之上,皆是我中华之声。”
【穿越高原:风雪葱岭,生死考验】
远征军自喀什出发,沿塔什库尔干河谷北上,正式踏入帕米尔高原。这里海拔普遍在四千米以上,气候极端,空气稀薄,道路险峻。途中遭遇重重困难:
一、高寒缺氧:
许多士兵首次登高,出现严重高原反应;
医师紧急配制红景天汤剂,并调整行军节奏。
二、暴风雪突袭:
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导致数百匹战马失温死亡;
工兵营连夜搭建避风营地,确保人员安全。
三、敌军骚扰:
大食派出小股部队,在山口设伏,试图迟滞进军速度;
“鹰扬轻骑”多次夜袭敌营,斩杀敌将数人,震慑敌军。
一位“无当飞军”士兵在日记中写道:
“风如刀,雪似刃。”
“然吾辈心中有光,脚下有路。”
“只要帝国旗帜飘扬之地,便是故乡。”
这句朴实的话语,传遍全军,士气为之大振。
【首入中亚:粟特王城,文化交锋】
建兴九年春初,远征军抵达粟特重镇——撒马尔罕。这座千年古城,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南缘,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贸枢纽之一。粟特王阿夫拉西阿卜(Afrasiab)早已得知建兴大军压境,内心忐忑不安。他召集众臣商议对策:
“建兴兵势强盛,不可轻敌。”
“然我粟特久居西方,受波斯、大食影响深远,恐难轻易归附。”
这时,一名汉学通晓者进言:
“不如先见其使者,观其诚意。”
“若其真以礼相待,不妨暂从之。”
于是,粟特王下令开城迎接建兴使团。郭威亲自率代表团进城,带来三封书信:
赵信亲笔诏书,承诺尊重粟特传统与信仰自由;
建兴与粟特贸易协定草案,提出互免关税十年;
**一封邀请函,诚邀粟特贵族子弟赴长安留学,授以官职。
此举令粟特王大为震撼。他原以为建兴将以武力胁迫,却不料竟是以礼相邀、以利相诱。他沉吟良久,最终表态:
“粟特愿与建兴修好,共享丝路繁荣。”
“然我族习俗与中原不同,望贵朝予以包容。”
郭威拱手应允:
“陛下早有明训:‘天下一家,万邦同风。’”
“今日粟特归心,实乃西域安定之始。”
【尾声:帝国西扩,文明交汇】
撒马尔罕归附后,建兴影响力正式延伸至中亚腹地。赵信在长安接到捷报,欣喜不已。他提笔写下一道圣旨:
“即日起,于撒马尔罕设立‘西域西部总督府’,由张衡出任首任总督。”
“凡归附诸国,皆可派使者常驻长安,参与朝贡体系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