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北疆风云再起,胡马窥边
小皇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1章 北疆风云再起,胡马窥边,妙龄女被老汉压身小说更新时间,小皇龙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吐蕃势力崛起,控制青海道;
龟兹、于阗、疏勒等古国各自为政,互不统属;
粟特商人虽活跃,但常遭马贼劫掠,商旅裹足不前;
大食(阿拉伯帝国)在西方虎视眈眈,意图东扩。
赵信缓缓开口:
“朕扫平倭寇,降服契丹,天下渐安。”
“然若欲成千古圣朝,必不能只守中原一隅。”
“朕要让西域诸国知我建兴之威,更要让他们归心。”
他随即下令:
设立“西域行署”,统筹对外事务;
组建“西域使团”,由礼部尚书亲自带队出使;
派遣影卫司精锐随行,确保安全;
调拨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、铁器等物资,作为赐赠礼品。
一场史无前例的外交远征,悄然筹备……
【使团启程:金印为凭,百骑西行】
次年春初,长安西门外旌旗猎猎。西域使团正式出发。队伍由以下人员组成:
一、使节团:
礼部尚书李昭任正使,负责外交谈判;
鸿胪寺少卿张衡任副使,精通多国语言;
学者三人,记录风土人情与地理物产。
二、护卫队:
原“无当飞军”中挑选三百精锐,配备连弩、火药、夜视镜;
影卫司高手五人,伪装成商人与仆从,暗中保护;
骑兵一百人,负责快速机动与侦查任务。
三、物资车队:
驼队八十匹,装载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、药材、书籍等物品;
另有战马百余匹,备用粮草充足,可支撑三个月行程。
赵信亲自送行至城外十里亭:
“此去西域,千里迢迢。”
“诸卿所携者,非止金银珠宝,更是我建兴之名望。”
“愿尔等以德服人,以礼结盟,使我中华之声,响彻西陲。”
李昭拱手应命:
“臣誓不负陛下厚望!”
随着一声号角,使团踏上征程,消失在黄沙滚滚的官道尽头……
【首站敦煌:重镇复苏,商贾云集】
第一站,使团抵达河西走廊重镇——敦煌。这里曾是丝路咽喉,如今也已恢复繁荣。郭威早年在此设立驿站、屯田,并修缮莫高窟,吸引大量僧侣、商人与工匠聚集。敦煌太守王景迎接使团入城:
“陛下圣恩广布,边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”
“今有西域诸商云集于此,皆盼朝廷遣使复通丝路。”
李昭听后大喜,立即召集本地商贾与粟特代表会谈。会上,他宣布:
“自今而后,凡持我建兴通关文书者,皆可自由往来。”
“沿途驿站将提供住宿、饮水与护卫,保障商旅安全。”
此举赢得满堂掌声,许多粟特商人当场表示愿意加入使团同行,共赴西域。一位老粟特商感慨道:
“多年未见如此气魄之使团。”
“大唐之后,唯今日建兴耳。”
【玉门之外:沙漠险途,绿洲惊变】
离开敦煌,使团正式踏入西域之地。他们穿越戈壁、翻越天山,一路艰难跋涉。途中遭遇:
沙暴突袭,损失部分物资;
水源枯竭,被迫绕道寻找绿洲;
遭遇马贼袭击,被影卫司高手及时识破并击退。
最终,在经历一个月艰苦旅程后,使团抵达第一个西域大国——龟兹。龟兹王阿史那·苏鲁早已得知建兴使团到来,亲率群臣出城迎接。他在宴席上试探性地问道:
“贵使来自东方,不知贵朝意欲何为?”
李昭从容答道:
“我国皇帝仁德如天,愿与各国修好。”
“今遣使而来,非为征伐,而是互通有无,共谋太平。”
他还献上赵信亲笔诏书与珍贵礼物:
鎏金铜印一枚,象征建兴册封龟兹为藩属国;
锦缎十匹、瓷器二十件、茶叶百斤,表达友好之意。
龟兹王大喜,当即表示愿意归附,并承诺:
“今后我龟兹商队,皆奉建兴律令。”
“凡建兴使节过境,必以王礼相迎。”
【尾声:绿洲传音,西风渐起】
使团在龟兹短暂停留后,继续西行,目标直指疏勒与于阗。与此同时,赵信在长安收到第一封来自西域的奏报:
“龟兹已归附,丝路东段重开。”
“臣等将继续前行,争取疏勒、于阗诸国归心。”
“另闻大食使者亦已在西境活动,或图拉拢诸国。”
赵信阅罢,神色凝重。他提笔批注:
“西域之争,非止于兵,更在于人心。”
“今我使团既得龟兹,便可步步为营。”
“传旨西域行署,速设驿站、派兵护商,务必使我中华文化,远播西陲。”
风起西域,战火未燃,而一场更为深远的文化与政治较量,已然展开……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