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乱世之始 · 白耳觉醒
小皇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4章 乱世之始 · 白耳觉醒,妙龄女被老汉压身小说更新时间,小皇龙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时间:公元1275年冬,南宋德佑元年长江北岸,风雪交加。蒙古大军已渡汉水,围困襄阳月余。城中粮草日渐紧张,士卒疲惫不堪,而朝廷援军迟迟未至。百姓流离失所,战火将这座昔日繁华的重镇推向绝境。我名赵信,祖籍陇西,本是蜀地遗民后裔。自幼听闻先祖曾为刘备帐下白耳兵统领,忠义骁勇,屡立战功。然宋室南渡之后,家道中落,我只能投身行伍,辗转至前线效力。此番被调至襄阳东门驻守,手下不过百余人,皆是临时征召的乡勇、役夫,连制式铠甲都不齐整。面对蒙古精骑与器械部队,我们如同以卵击石。那一夜,我独坐营帐,望着手中传家的白耳令牌,思绪万千。忽觉掌心发热,令牌泛起微光。紧接着,一阵晕眩袭来,天地仿佛翻转。再睁眼时,耳边传来低沉却整齐的声音:
“白耳听令。”
我猛然起身,只见我的士兵们眼神如电,动作利落,步履稳健,竟似脱胎换骨。有人低声说道:“将军,我们……变了。”我知道,那是白耳兵的灵魂,穿越千年战火,降临在这支队伍之中。从那一刻起,我们的命运开始改变。
【觉醒初现】
第二日清晨,敌军照例在东门外列阵挑衅。一支百余人的蒙古斥候队策马而来,意图试探城防。我下令出战。以往这些乡勇们听到号令便慌乱无措,今日却迅速整队,步伐整齐,眼中多了一份冷静与决绝。他们自发分为三组,一组佯攻,两翼包抄,利用地形设伏。不到半炷香时间,敌军斥候大部被歼,仅数人逃回。这是我在军中服役多年来的第一次胜利。我意识到,“白耳兵”并非简单的战斗力提升,而是将原本普通的士兵训练成具备高度组织性、战术执行力和战场应变能力的特种部队。但与此同时,我也明白——这股力量无法凭空制造兵力,也不能赋予超自然的能力。它依赖于现有士兵的意志、训练与实战经验。
【首战告捷】
三日后,敌军主力正式攻城。炮矢如雨,云梯林立,襄阳东门岌岌可危。我亲率这支新生的“白耳兵”,登上城墙,迎敌而上。我们利用夜色掩护,提前布置火油桶、滚木礌石,并在城墙上设置陷阱。当敌军攀爬云梯之时,我们突然发动反击,精准打击敌军薄弱环节。短短半个时辰,敌军伤亡惨重,被迫撤退。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战,也是“白耳兵”的首次实战检验。虽然只是小规模战斗,但它证明了一件事——哪怕是最普通的士兵,在正确的训练体系与精神引导下,也能成为真正的战士。
【未来之路】
如今,我已不再是那个只能仰望将领、听命行事的小校。我拥有“白耳兵”的力量,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。襄阳能否守住?南宋是否还有希望?我不敢妄言。但我知道一件事:若要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下去,不仅要靠勇气,更需要谋略、纪律与忠诚。而这,正是“白耳兵”的本质。
烽火未熄 · 襄阳危局
一、粮道告急
自“白耳兵”觉醒后,东门防线虽屡次击退敌军试探,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蒙古大军并未因小挫而退,反而加强了对襄阳的合围之势。伯颜坐镇中军,指挥调度有方,切断了我军三条主要粮道。城内储粮日益紧张,士卒每日口粮减至半份,百姓更是食不果腹。我奉命前往南门外巡查,发现昔日的商道已被敌军斥候封锁。几名传令兵皆未能归来,显然是遭了埋伏。“将军,我们是否要打通粮道?”副将李昭低声问道。“必须打通。”我沉声道,“否则襄阳不战自溃。”我决定亲自带队,率领三十名“白耳兵”夜袭敌军设卡点,恢复一条通往江陵的隐蔽运粮小道。
二、夜袭粮道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