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3章
用户名3318508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93章,年代从下乡开始,用户名3318508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县郊,新落成的“雪绒一号菌种供应中心”矗立在初秋的阳光下。红砖灰瓦的两层小楼,窗明几净,旁边是更宽敞、规划齐整的菌种生产车间和库房。崭新的牌匾上,“雪绒一号”几个大字遒劲有力,无声地宣告着这里将成为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心脏。
钱胜站在中心门口,看着进进出出、穿着崭新白大褂的工作人员,心中感慨万千。短短几个月,从大坝子村那间简陋的自建实验室,到眼前这座初具规模的县级菌种中心,变化翻天覆地。他身上的担子,也从带领一个生产队,变成了推动全县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。
作为菌种中心主任兼技术总指导,同时挂着“县革委会副主任(挂职)”的头衔,钱胜的办公室设在二楼。办公室不大,但整洁明亮,一张办公桌,几把椅子,一个文件柜,墙上挂着一幅全县行政区划图。
此刻,钱胜正坐在办公桌后,眉头微蹙地看着桌上摊开的几份文件。一份是各公社上报的“雪绒菇”推广意向书,需求数量远超中心目前的产能预估;另一份是县农业局转来的,省农科院张研究员的来信,信中除了祝贺,也委婉地提醒大规模菌种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和风险;还有一份,是中心新招聘的技术员名单和履历——人员来自全县各地,背景、能力、想法各异。
“咚咚咚。”敲门声响起。
“请进。”
进来的是李卫国。他如今被县里明确指派,常驻菌种中心,负责协调保障和部分行政事务。他脸上带着惯有的爽朗笑容,但眼神里也有一丝忧虑。
“钱主任,忙呢?”李卫国拉过一把椅子坐下,“各公社催菌种的电报和电话都快把总机打爆了!都等着咱们的‘雪绒一号’救命呢!可咱们这产能…还有新来的那帮技术员,磨合也需要时间啊。”
钱胜揉了揉眉心:“是啊,李干事。需求井喷是好事,但步子迈得太快容易摔跤。张研究员的提醒很及时。‘雪绒一号’在大坝子村小规模生产没问题,但大规模扩繁,无菌保障、菌种活力、批次稳定性…每一个环节出问题,都可能砸了招牌,毁了全县推广的大计。”
他拿起那份技术员名单:“人,是关键。光有热情不够,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绝对的责任心。特别是无菌操作意识,必须刻进骨子里。”
“这我明白。”李卫国点头,“所以招聘的时候,都是按你定的高标准,优中选优。不过,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。我听说,城关公社来的那个小孙,农校毕业的,技术是不错,但有点傲气,不太服管,觉得咱们这土办法不够‘科学’。”
钱胜眼神微凝。技术分歧和管理磨合,是他预料中的挑战。“技术是服务于生产的,不是用来摆架子的。‘雪绒一号’的成功,恰恰证明了我们这套结合了科学原理和本地实践的‘土办法’是行之有效的。当然,也要与时俱进,吸收更先进的技术。下午安排一次全体技术员会议,我亲自讲。”
“好!”李卫国应道,“对了,还有件事。大坝子村那边,周队长和吴队长来了,在楼下会客室等着呢。桂花、春梅她们几个也跟着一起来了,说是…来看看咱们这大本营,顺便送点新收的花生。”
钱胜眼中闪过一丝暖意。大坝子村,是他的根。“快请他们上来!”
不一会儿,周振武、吴大刚、桂花嫂、春梅嫂、建国、石头一行人便涌进了办公室。看着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和外面气派的中心大楼,桂花嫂她们啧啧称奇,眼中充满了自豪。
“钱主任!这地方真气派!”周振武嗓门洪亮,带着由衷的骄傲,“咱们大坝子村出来的人,就是不一样!”
“大队长,吴叔,桂花嫂…快坐!”钱胜笑着招呼,亲自给他们倒水,“家里都还好吧?蘑菇房那边?”
“好着呢!”吴大刚抢着说,“按你留下的章程,桂花她们管得井井有条!新一茬‘雪绒一号’长得比之前还好!就是…就是大家伙儿都想你了!”
桂花嫂也接口道:“是啊,钱技术员…哦不,钱主任!大家伙儿都说,没有你,就没有咱们村今天的好日子!这次来,一是看看你这新地方,二是…大家凑了点花生、鸡蛋,还有桂香嫂子纳的几双鞋垫,给你送来…”说着,她把一个沉甸甸的布包放在桌上,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