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宁怡秋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91章 初代电报机,我为华夏打江山,安宁怡秋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夏淮安打开记事簿,看到了用蝇头小楷工整记录的“钨丝制造关键步骤总结”。
“矿石精选:采集高纯度黑钨矿,粉碎研磨成细粉。
碱煮提纯:用浓氢氧化钠溶液煮沸矿石粉,溶解杂质,保留钨酸钠溶液。
酸析钨酸:加入盐酸,生成黄色钨酸沉淀,过滤烘干。
碳热还原:将钨酸与木炭粉混合,在石墨坩埚中高温(约1400c)煅烧,得到钨粉。
掺黏土成型:钨粉与高岭土按9:1混合,加水搓成细条,阴干。
高温烧结:放入石墨模具,隔绝空气加热至1500c以上,黏土挥发,钨颗粒熔结成丝。
表面抛光:用细砂纸打磨钨丝表面,去除毛刺……”
“好!太好了!”夏淮安非常激动。虽然他学得是化工专业,但并不是每个化工流程他都熟悉。钨丝制造方面,他就是只知原理不知过程,没想到,这些能干的工匠们,竟然从原理出发,自己摸索出了钨丝的制造工艺。
虽然目前用的细粉堆丝的方法十分落后,损失大,工艺成本非常高,但也是极大的突破。
“除了引入耐高温的钨丝做触电,还有哪些改进?”夏淮安问道。
“线圈的缠绕方式也改进了。”研究员小李插话,“之前绕得太密,电流一大就烧毁;绕得太松,信号又太弱。现在用蜂巢式绕法,既稳定又灵敏。”
夏淮安点点头,目光扫过桌上堆积如山的失败品——焦黑的线圈、熔化的玻璃管、断裂的簧片……这些都是数十次试验的代价。
“试试看。”他沉声道。
许冬生立刻摇动发电机,电流“滋滋”流过线圈。夏淮安按下触发铜键,短按一下,再连按三下——“哒,哒哒哒”。三里外的接收站几乎同时传来回应:“哒,哒哒哒!”
接收站的人骑着快马赶到实验室,汇报刚刚收到的信号。
“成了!”实验室爆发出一阵欢呼。
夏淮安却异常冷静:“信号能传多远?”
“不清楚,估计十里内稳定,二十里勉强能收,但杂音大。”许冬生擦了擦汗,“如果能造更大的发电机,或者架更高的天线,或许能传几十里!”
仅能传十里的无线电报机,基本没有实用价值,但考虑到这是初代的电报机,夏淮安已经非常满意。
“非常好!”夏淮安说道:“研发小组每人奖励二十两银子!负责人许冬生奖励一百两!接下来咱们有两个任务,一个是继续改进优化无线电报机,增加传播接收距离。具体改进方案你们慢慢摸索,比如说,增加发电功率,增加脉冲输出信号强度,建设信号发射列阵,建设信号发射塔;接收端可以建造信号接收锅,用其他材料代替金属弹簧片作为信号检测方式,提高灵敏度。”
“第二个任务就是建立钨丝厂,摸索出大规模制造细钨丝的工艺流程。”
“我倒是有个提高温度的办法,原理上可行,但不知道实际应用是否可行!”
夏淮安说着,翻开记事簿一页,用炭笔画出了简易的示意图:“咱们可以请琉璃厂的工匠,打造出这种凹面镜,能将太阳光聚集在一点。用几十面这样的镜子,将光全部集中在一点,这一点的温度,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几千度!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