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3章 新客登门暗流涌,财神送礼藏机锋!
牛肉爱番茄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03章 新客登门暗流涌,财神送礼藏机锋!,重生1976,从送来知青媳妇开始!,牛肉爱番茄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机器的轰鸣声成了黑山屯最动听的交响乐。
第一批道砟石顺利出厂,铁路局的验收员当场竖起了大拇指,第一笔货款也随之到账。
当叶凡宣布,公司第一个月的工资,现在发放时,整个工地都安静了下来。
村委会的大院里,一张长条桌一字排开。
李金虎和村里的会计,戴着老花镜,面前是两个大箩筐,里面装满了崭新的人民币。
赵卫国站在旁边,腰杆挺得笔直,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花名册,像个威风凛凛的将军。
“第一个,赵铁柱!”赵卫国扯着嗓子喊道。
一个黑瘦的汉子,紧张地搓着手走上前来。
“铁柱,这个月,你全勤,加班三天,按照咱们定的规矩,工资,三十九块五!你数数!”会计把一叠钱递了过去。
赵铁柱接过那沓厚实的钞票,手都在抖。
三十九块五!
他婆娘在县里纺织厂上班,一个月累死累活,才二十八块!
他这一个月,就顶得上过去在土里刨食一整年!
他笨拙地,一张一张地数着,数了三遍,生怕数错了。
数完,他咧开嘴,嘿嘿地傻笑,眼圈却红了。
“下一个,王二狗!”
“到!”
“工资,三十六块!”
……
队伍一个接一个地往前走,每个人领到钱时,脸上的表情都像是中了头彩。
那不是一沓简单的纸币,那是尊严,是希望,是能让婆娘孩子吃上肉、穿上新衣裳的底气。
赵卫国最后一个领钱,他是突击队长,拿得最多,足足四十五块。
他把钱揣进怀里,拍得“啪啪”响,走到叶凡跟前,咧着大嘴:“凡娃子,哥这辈子没干过这么得劲的活!以前给生产队干,磨磨唧唧。现在,你瞅瞅这帮小子,一个个跟狼崽子似的,不用催,抢着干!”
叶凡笑了笑,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,心里也满是慰藉。
就在全村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,那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像一头沉默的野兽,悄无声息地沿着新修的土路,开到了村口。
车子停在喧闹的工地旁,显得格格不入。
车门打开,韩处和他那个叫小韩的司机下了车。
韩处看着眼前的一切,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。
他想象中的穷山沟,是死气沉沉、麻木不仁的。
可眼前的黑山屯,尘土飞扬,机器轰鸣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他从未在乡下见过的,充满活力的光彩。
这和他预想的,完全不一样。
“同志,你们找谁?”李金虎正乐呵呵地指挥人装车,看到这两个城里来的干部,主动上前询问。
“老乡你好,我们是沪市来的,路过这里,看到你们这儿热火朝天的,就过来看看。”韩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,让人如沐春风。他递过去一根烟,“我姓韩,这是我的同事,小韩。”
李金虎一听是沪市来的大干部,顿时肃然起敬,但也没完全放下戒心,毕竟刚处理了马建国那个内鬼。
他接过烟,却没有点着:“韩同志好。我们这是村里刚办的采石场,给铁路供应道砟石。”
“了不起啊!”韩处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惊讶和赞赏,“在村里就能办起这么大的工厂,你们的带头人,很有魄力嘛!”
“那可不!”李金虎一说到这个,腰杆就挺直了,一脸骄傲地朝不远处的叶凡一指,“都是我们凡娃子能耐!喏,那就是我们公司的董事长!”
韩处的目光顺着李金虎的手指,落在了叶凡身上。
年轻人穿着一身半旧的蓝色工装,袖子挽到胳膊肘,露出的手臂线条结实有力。
他正跟一个满身油污的技术员蹲在地上,研究着什么零件,侧脸的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分明。
他没有注意到这边,但那种专注和沉稳的气场让韩处眼里的轻视,收敛了几分。
这个年轻人就是那个连港商和县里干部都能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?
叶凡似乎察觉到了注视,他站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灰,朝这边看了过来。
四道目光在空中交汇。
一瞬间,叶凡的心里就“咯噔”一下。
眼前这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,三十多岁,笑容温和,气质儒雅,但那笑容背后,藏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。
特别是他那双镜片后的眼睛,平静无波,却像深潭一样,让人看不透深浅。
叶凡前世在商海沉浮多年,见过的牛鬼蛇神不计其数。
他一眼就看出,这个姓韩的是个笑面虎,是个比菲奥娜那种明火执仗的对手,要难缠一百倍的角色。
“韩同志,你好,我是叶凡。”叶凡走了过来,主动伸出手。
“叶凡同志,久仰大名。”韩处握住他的手,感觉那只手掌宽厚有力,布满了老茧,却又不像普通农民那样粗糙。
他笑着说,“我们是万国矿业集团的,这次来东北考察项目。路过江城,听说了你们黑山屯的事迹,一个山村能和港商合资办厂,这可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气象,我们都很好奇,所以特地来看看,学习学习。”
万国矿业集团!
这几个字一出口,叶凡的心跳都漏了半拍。
果然是他!
他竟然亲自来了!
叶凡的脸上却不动声色,笑容甚至更热情了几分:“原来是万国矿业的领导,快请,快请!我们这穷山沟,也没啥好招待的,李叔,去把咱们留着待客的好茶叶拿出来!”
他把韩处一行人请进了刚刚收拾出来的,简陋的办公室。
办公室里,只有几张旧桌子和长条凳,墙上还贴着“安全生产,人人有责”的标语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