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光恋曲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86章 《东风压倒西风》,文豪1983,小时光恋曲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1986年,中国已经有一批成熟的摄制组了。
第一次对越反击的直播就发生在当年,观众可在电视中看到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,冲锋陷阵;子弹和硝烟就在眼前四射,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摸索的年代。
正因为在摸索和尝试,所以特别“敢”,有些时候创作的自由度比较大。
这个摄制组是由一个叫木青的老干部来领导的,他是新化社的通讯干部。一些具备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稿,往往是他来撰写的。
木青曾写过地方干部、科研工作者、普通劳动者……是一个老传媒人。
这是木青第二次撰写作家的新闻稿,因为他第一次写的作家也是余切。余切拿“芥川奖”时,就是木青来撰写的新闻稿。
当时他们还搞错了奖项的发放时间,提前一天向国内宣布这个喜讯……还好余切力挽狂澜。
此事还创造了个词叫“余切效应”。指代那些大众都以为发生,而实际上并未在当时发生的事情。
这一次他们发誓绝对不会搞出笑话了。
出发前,木青对摄制组的同志们道:“我有这几个事情要讲。第一个,我们第一次到美国进行全程录制,发生在访美期间,第二次就是现在,你们要清楚事情的重要性。”
“第二个,我们决心拍摄一部纪录片。但是,一部纪录片了不起几个小时,而我们拍摄的素材却有几十个小时,甚至几百个小时,这些视频不是‘废片’,其实也很宝贵,同志们,这些是将来珍贵的历史资料。”
“如果有人要了解这个作家,余切,他们就要反反复复的看我们的视频资料,拉片,一点儿也不放过。宝贵吗?很宝贵。我们要拍摄的事无巨细。”
有人问:“余切上厕所我们要不要拍?吃饭呢,睡觉呢?”
木青说:“跟到厕所门口,跟到吃饭前,跟到他盖上铺盖之前。”
这本来是个有点搞笑的问题,但摄制组的人员们都很严肃。有人拿出本子记录木青的要求。
木青满意的点头,最后道:“现在是第三个……”
“余切虽然年轻,却是个很有能力的人,从他的文学来讲,他也是一个真正的大作家了。”
“这种人并不多,但五千年来,还是出过一些的……恰好我们遇到了。不要觉得太稀奇,虽然他是川人,但不要把他当山里的大熊猫看!”
这时候,终于有人忍不住发笑了。
木青也忍不住笑,但随即正色道:
“我希望不要有人闹出不愉快的事情,也不要有人和他起冲突。我听说,有个叫顾华的人现在过得很不好……你们可以去了解顾华的境况。我们这一次是来学习的,也是来进步的。”
“余切就是我们的榜样!清楚我的话吗?”
众人一齐答:“清楚!”
“好!”
木青大手一挥,豪情万丈。
这些人就此抵达美国,经由出版商哈珀和使馆进行协调,得以全程在美跟踪拍摄。
木青把记录片名字定为《文学向西走》或是《东风压到西风》,根据票数来选择最终名字。
为啥叫《文学向西走》?
因为地方电视台立项了一个《长城向南延伸》的纪录片,要求摄制组全程跟随我国南极科考船,拍摄在南极建设新科考站的过程,仅拍摄周期就长达九个月。
须知道越是艰苦的,作为媒体人而言就越光荣啊。
央台怎能被地方台压倒?
《文学向西走》的名字就此而来。
那为啥叫《东风压倒西风》?
这就来自于某些诗词了。
摄制组进行投票,不料竟然票数相等,又投一次,仍然相等。
木青只好问余切如何取名,余切想也不想就说:“和兄弟电视台打什么擂台?调子放高点,就叫东风压倒西风,这很好嘛!”
好!就让东风压倒西风吧!
摄制组先到波士顿大学附近的酒店休息,在这里他们发觉书店里已经有《2666》这本书开售,报纸上也有“余切喋血哥伦比亚”的新闻……美国人写新闻师承于英国人,喜欢胡编乱造。
在美国一些小报的新闻里,余切已经跟超级人类一样,单人把智利人机特工刷通关,只是不小心没能救到安保朋友……这让摄制组的同志们啧啧称奇。
一开始,他们还与有荣焉,把所有新闻都找来,光是看着都激动了。
想不到美国小编写起爽文来,竟然也看得心潮澎湃!
这个人说:“想不到余切在美国竟然是个大英雄,他们很少这么写我们。”
那个人笑道:“这里说贝坦库尔有个女儿,很喜欢余切呢……略萨的表妹也想认识余切,泰国的诗琳通公主就很不高兴——这什么啊!这完全是胡说八道,自说自话!”
“这些女人,二十岁,五十岁,三十岁的都有……根本不可能!”
然而,这种新闻太多,最后他们也看得乏了。
之后余切到酒店和摄制组会面,简单认识后,纪录片拍摄正式开始。
他就发觉大家都用一种看“项羽”和“曹操”的眼神看他。那眼神里面,已经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尊敬了,还带有一些生理性的恐惧。
余切摊了摊手,不经意露出自己的粗胳膊,说:“大家放轻松一点,我只是个普通人。”
这下,所有人的表情更严肃了。
余切只好直接进入正题。
他首先在镜头前念了张俪写给他的信:
“余切,你现在还好吗?到底伤得怎么样了?是生是死,你都要赶紧回来,祖国人民还等待着你,我也在这等待着你……”
张俪已经和他通话过。
这信是张俪知道“要拿去上电视”的情况下写出来的。所以有点不是人话。
然后,余切作为信中的主人公,面对着观众道:“我现在很好,没有受什么大的伤。我之所以还留在美国,是因为马上要颁发书评人协会奖,我会在这里拿到奖之后再回去。”
“我有个礼物要送给你。”
余切对着镜头说。
他这番话当然是给张俪的,但是由于这是一档纪录片,因此全国人之后都会看到这一幕。很多书迷就觉得是说给自己的,然后梦醒后发觉余切不是他们的对象,只好大吵大闹,要求自己的对象按照余切那样办。
因为余切在镜头前掏出那破碎掉的“金镶玉”奖牌,向观众讲述了其中的故事:为了避免被美国征税,宝岛《联合文学》的编辑部为他打造了这一个大奖牌。把四万六千美金融成了这个东西。
而这个奖牌,最终意外的为他挡住子弹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