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5章 寒冬出兵
高月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745章 寒冬出兵,妈妈你真棒插曲我来救救我,高月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</p>
</p>
</p>
</p>
</p>
夺取了鲁城县,就控制了河间郡的东部沿海。</p>
但在河间郡的最北面,有一处极为重要的战略之地,三会海口,滹沱河、拒马河、潞水在这里交汇,隋朝修建了永济渠,永济渠便从这里入海,后世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城市,天津。</p>
但此时,这里还是一座军镇,叫做海口镇,先帝杨广讨伐高句丽,这座军镇就成了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,萧夏派出数千艘大船把物资从这里运往辽东。</p>
目前,几千座仓库还在,但基本上都空了,原来的三千驻军,现在只剩下五百人,但这一带又是极为优良的盐场,唐朝中期,朝廷在这里开发出了长芦盐场。</p>
窦建德还远远意识到不到这里的重要性,但萧夏知道,两万大军在占领鲁山县后,大将谢映登率领一万军队和两万头骆驼继续北上。</p>
士兵们也骑着马北上,后面是浩浩荡荡的骆驼补给队。</p>
三天后,大军抵达了海口军镇,五百士兵还以为是自己的大军北伐,纷纷跑出来迎接,但他们发现面对的是隋军,所有人都傻眼了。</p>
冬天北伐确实有利有弊,有利就是一路势如破竹,没有任何阻挡,也没有遇到守军,大雪阻断了一切,包括信息往来,甚至窦建德都不知道隋军已经攻占了沿海。</p>
但不利的一面也十分明显,那就是物资补给,沿途各县谁也支撑不起十万大军的补给,而海冰封冻,战船也无法进行补给,如果不是因为隋军拥有十万头骆驼,他们也根本发动不起这场冬季之战。</p>
这就是国力之战,在充足物资和强大国力的保障下,隋军在严寒和大雪中能够行军北上,就算窦建德知道了,他们也无法救援,他们没有这样的物资和运输工具保证军队跨过几百里的雪原。</p>
但拿下河北沿海只是第一步,重要的是后面的物资补给,否则十万军队在冰封的几个月中怎么熬得过去?</p>
十万头骆驼又一次开始它们的运输之旅,从阳信县将大量的粮食、羊肉、草料、黑豆、煤饼、棉被、盐、茶、糖以及其他各种物资运输北上。</p>
阳信县距离黄河也就一百多里,有一条徙骇河直通黄河,在河水封冻之前,隋军就拿下了阳信县,用数千艘船将大量物资运到阳信县,建立了隋军在河北的第一座补给城。</p>
这天上午,白马县的盐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开业,直接关门停业了,同时贴出了公告,停业三个月,由官府面向每家每户,每月提供两斤盐。</p>
当然,这种限购不仅仅是白马县,而是整个沿黄河的郡县,甚至整个河南道都采取了限购,每家每户只能每月购三斤盐,限时三个月。</p>
隋军已经完成闭环,走私盐这个口子就关掉了。</p>
与此同时,隋军内卫在沿黄河各县展开了清源行动,抓捕北方派来的商人,搜索他们囤积的盐,并对举报者给予重奖,同时对明知不报的客栈、民宿给予重罚。</p>
一时间,沿黄各个县城都像炸开锅一样,从最西面的白马县,到最东面的齐郡临济县,长达千里的黄河沿岸都在稽捕河北商人,搜寻屯盐。</p>
为什么从白马县开始,因为白马县向西,它的黄河对岸就是河内郡了,临济县向东,对岸是渤海郡,都是隋军的地盘。</p>
不仅如此,黄河南岸还有数百座临时木哨塔,上面有士兵举着千里眼观察黄河冰面上的情况,一旦发现有小黑点,立刻就会有巡哨冰橇追上去。</p>
虽然夜晚可以偷偷过黄河,不被隋军的千里眼发现,但通往黄河的各条官道上都被内卫设卡,除非用人力背过去,否则大车根本无法通过关卡,更何况夜晚城门已经关闭,想出城都不行。</p>
隋军布下了天罗地网,严厉打击一切企图向河北贩盐的行为。</p>
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