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片苏叶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50章 一帝陨落众帝生,剑出大唐,一片苏叶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一帝陨落众帝生
一帝陨落众帝生</p>
薄云如纱,使冬夜星辰暗淡,却添着朦朦胧胧的柔情。</p>
独孤凤依偎在周奕怀中,先前想说的事再不记挂。</p>
天赋太高,忽然不算一件好事了。</p>
见她一动不动颇有愁思,周奕自忖,是不是说得有点过。</p>
换位思考,想她在江都的这番经历,不由伸手顺她垂下的青丝抚到后背,动作轻柔怜惜。</p>
“小凤,别担心,还早呢。”</p>
独孤凤有些苦恼:“你进境太快,这才多久善母已不是你的对手,我已经好努力,还是追不上你。”</p>
“那也有办法。”</p>
“什么办法?”</p>
周奕仰头看向夜空:“万一我真把虚空打碎了,那时候就像这样.”</p>
“哪样?”</p>
少女才应一声,就已被他搂紧。</p>
“我们都别撒手,就一起遁入另外一片天地了,怎么样,是不是有种动人心魄的浪漫。”</p>
周奕低头看她,发现小凤凰并没有随着他的想法。</p>
显然不信这种办法能成。</p>
只嗯了一声,而后默不作声,沉浸在此时此刻的温暖中。</p>
过了一段时间,等周奕胸腔起伏咳嗽一声,她才惊觉,从他怀中脱离。</p>
方才与善母狠拼,受伤可不是假的。</p>
但这种虚实转换让精神凝实融入元气的法门,实在叫人动心。</p>
近子时,入了冬的晚风更显凉意。</p>
这一晚上,临江宫内外几乎没有人睡觉。</p>
张须陀派人处理军中后事,又要防备宇文化及使诈折返,丑时深听斥候来报,得知骁果军连夜北上,这才心安返回成象殿。</p>
城内战事平息,先前从临江宫中离开的官员自然知悉。</p>
江都暗地里的乱子他们心知肚明,但大隋落到这步田地,没有经天纬地之能,只得随波逐流。</p>
确定城内安全后,便开始联络打听。</p>
得知张须陀胜宇文阀北逃,六部御史台,九寺五监的朝臣们多数都很振奋。</p>
平日里靠着宇文阀的人更多,可关键时刻,他们知晓谁靠得住。</p>
然而.</p>
随着乱战平息,另外一条消息浮出水面,直接在江都引发骇浪惊涛。</p>
皇帝崩薨!</p>
朝臣知此大变,人人自危,不知谁是新主。</p>
一家家灯火点亮,晚间不敢睡觉的朝臣全都奔出家门,呼朋唤友。</p>
最终,临江宫外的御道被灯笼点亮。</p>
朝中大臣,全都汇聚在皇城之外,被禁军的兵刃拦在城门之前。</p>
暂领左武卫将军一职的独孤雄依照命令,挡住百官。</p>
不少朝臣认得他,晓得他是独孤阀的人。</p>
数名与独孤阀交情较厚之人上前攀谈关系,想入宫参拜陛下,都没得到放行。</p>
不过,却从独孤雄口中听得一些成象殿中发生的事。</p>
朝臣多有精明之人,隐隐判断出江都未来的局势,猜测谁能主事,甚至想到大隋的变化。</p>
但是,再有算计,也要对此时的天下感到迷茫。</p>
杨广好大喜功、刚愎自用,但他却是正统。</p>
如今死在影子刺客手上,九州四海之乱,再无停歇的可能。</p>
想到这里,一些老臣在临江宫外嚎啕大哭,悲恸无比。</p>
他们呼喊着“陛下”,看似怀念杨广,对他之死无法释怀,实则是看到了大隋朝的命运,为这可能二世而亡的王朝感到辛酸、困惑与悲哀。</p>
诸般情绪,都在那一声声哭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</p>
本在皇城上打坐的周奕,也被他们吵得耳朵疼,躲入御膳房屋顶恢复调养去了。</p>
大乱来临时,御厨四下逃命。</p>
往日喧闹的御膳房,下半夜一个人也没有。</p>
一天饿三顿,如何受得了。</p>
独孤凤寻些吃的,起火复热,周奕今天一天,总算吃上这一顿饱饭。</p>
隋帝杨广驾崩郡称帝,国号为楚。</p>
称帝那一天,林士弘面色发紫,有种紫气东来之感。</p>
南部得到消息更快,待杨广驾崩与江都拥护燕王传至中原之后,东都百官岂能认同。</p>
为何是燕王?怎不是越王?</p>
诏书我们没看过,就是萧皇后说了,那也不算。</p>
况且,要立新帝,也该在东都。</p>
于是,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,追谥杨广为明皇帝,庙号世祖。</p>
等消息传到关中时,李阀阀主李渊拥代王杨侑为帝,改元“义宁”。</p>
在兰州与李阀挨着的西秦霸王薛举不落人后,称帝建立西秦。</p>
尽有河西之地的李轨也相继称帝,建立凉国。</p>
只在月余时日,足足冒出六位皇帝,反王更是难以计数。</p>
北方还有梁师都、刘武周两大突厥走狗。</p>
中土混乱的局势,让塞外之贼蠢蠢欲动。</p>
天下间的世家、宗派也纷纷下注,一波又一波人奔向那些中立势力,寻求更多支持,以图霸业。</p>
去巴蜀寻找独尊堡、巴盟,川帮这三大势力的人,更是数不胜数。</p>
帝崩历第四十一日。</p>
两位着灰色棉袍的中年文士驻足在枫林宫前,此地亦是蜀岗十宫之一。</p>
地如其名,宫苑前正有一片枫林。</p>
这两位分别是范忆柏、邱晖,为太府寺的太府卿、太府寺少卿。</p>
一个正三品,一个从四品。</p>
他们身后跟着的那名书生,正仰头朝“枫林宫”的门头上瞧,那三个字写得苍劲有力。</p>
宫苑守卫正要上前问话,范忆柏从怀中摸出一块令牌,那守卫便退了。</p>
“周先生,随我们走吧。”</p>
“好。”</p>
周奕冲二人笑了笑,迈步时又问:“两位高卿不是掌管财货库藏吗,怎会在枫林宫中行走。”</p>
他语气随意,范忆柏、邱晖却不敢怠慢。</p>
范忆柏道:“先生有所不知,我二人随先帝来江都之后,他知晓我们有此爱好,便一直被安排在枫林宫书库整理书卷。在东都时,虽有管理库藏之责,倒也是这般行事。”</p>
邱晖露出一抹追忆之色:</p>
“先帝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,就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,城中大乱之前,我二人还带人至此。枫林宫本是先帝常来的地方,后来渐渐疏远,书库也交由我们打理。”</p>
周奕点了点头:“原来如此。”</p>
在范邱两人带领下,周奕辗转几个院落,来到了巨大书楼。</p>
两人陆续介绍,从《长洲玉镜》,说到《区宇图志》。</p>
只这两书,便有一千六百卷。</p>
“这卷《诸郡物产土俗记》费了好些心力,乃是诏命天下诸郡按照各地风俗物产地绘制。”</p>
在邱少卿介绍下,周奕还看到了三卷《西域图记》。</p>
里面是有关西域的山川、风俗等资料。</p>
翻开一看,书中有地图,有记述,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人的彩绘图。</p>
此书是裴矩搜集编撰,合四十四国。</p>
邪王把这书册搞出来,也是费了巨大心力。</p>
他们一边说书,一边说杨广的事,比如提及“今于大隋盛世,图书屡出”。</p>
杨广坐在皇宫中,忽然想到这一出,便对着手下人一番指点,要他们去做。</p>
于是,便成书一万七千多卷。访求遗散的图书,更是有近四十万卷。</p>
这件事做得很成功,他亦很满意。</p>
某一天,他灵光一闪,想到了运河,马上叫人去挖。</p>
想到高句丽,那就打一下。</p>
仿佛一切都和他想象中一般简单。</p>
如果都办成了,他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圣帝。</p>
事实却是异想天开,搞得天怒人怨,被万人唾弃。</p>
于是从东都仓皇离开,躲避现实,来到江都摆烂。</p>
周奕自我感觉,像是更懂了杨广几分,这货该死得很,害得天下大乱,却又有几分可悲。</p>
至少从太府寺这两人看来,只在成书这一爱好上,他们对杨广多有追思。</p>
周奕一路看到工程技术、天文历算、医学等书籍,这都是广神的小爱好。</p>
甚至,在书楼中,还有“飞仙”这一机关。</p>
范忆柏走到二楼,朝地上的木板一踩,幔帘卷了上去,书柜的门随之自动开启。</p>
见识过鲁妙子将自己埋葬的安乐窝机关。</p>
面对杨广的一点小机关,他自然不以为奇。</p>
“周先生,你想看的东西便在这里了。”</p>
周奕闻言朝书柜中一看,登时眼前一亮。</p>
不愧是当皇帝的。</p>
他首先看到的一部,便是《黄帝九鼎神丹经》,接着便是《彭祖摄生论》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